文章來源于:創客聯盟www.makerlm.com
學問,學問,顧名思義,是從既學又問中得來的。未識之字,未解之詞,未辨之句,未通之理,以及閱讀中的諸如此類問題,都需要經過設疑發問,才能有所得。
古人說,“不問自曉,古今行事,未之有也。”俗語說,“問遍千家成行家”。一個剛接觸閱讀材料的人,開始往往很難提出問題,閱讀多了,問題就會接踵而來。從無疑到有疑,正是閱讀深入的結果。
“疑者,覺悟之機也。”小疑小悟,則小進,大疑大悟,則大進。科學上的重大發明和創造,也常常是從發問開始的。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發明家魯班,有一次在山上伐木,手指被茅草拉開了一道口子,流血不止。這時忽然一個問題在他的腦子里跳了出來:茅草為什么這么鋒利?原來在茅草的枝葉上長著許多密密的細齒。魯班由此得到啟發,發明了鋸子。當然,提出問題并不一定就能創造,因為其中也包含著失敗,但是要創造,必須先提出問題。
我們在學習過程中,就要養成設疑發問,思考追究的習慣。瓦特小時追問:壺蓋為什么會被水蒸氣沖出來?后來他發明了蒸汽機。他的問題,在當時的某些“聰明人”看來,可能是可笑的、荒唐的,然而科學奧秘恰恰就包含在這些問題里。所以巴爾扎克說:“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是毫無異議的問號:我們大部分的偉大發現都應當歸功于‘如何’,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問個‘為什么’。”這幾句話,把發問的意義和價值說得十分透徹了。總之,只要我們認真深入地閱讀,矛盾和問題是不難發現的。
轉載請注明出處:Http://www.makerlm.com創客聯盟